四年能做什么?四年可讓一家燃料電池企業因為專注與深耕,將自己鍛造成中國燃料電池領域一塊“金字招牌”,為中國燃料電池星星之火燎原貢獻一份力量。
安徽明天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明天氫能”)就是這樣一家企業。董事長王朝云于四年前以自我革新的勇氣投身氫燃料電池,為的就是這個“心思”。
今天,他練就一身內功,基本夢成。
明天氫能工廠
明天氫能位于安徽六安金安經濟開發區,是一家在國內氫燃料電池領域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技術均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
目前,其不僅建成了全國首座萬臺級智能工廠,建成了安徽省第一座加氫站并投入使用,還開發了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沖壓、焊接、鍍膜、MEA制備、電堆組裝、電堆活化測試、系統組裝測試等自動化智能生產線。
此外,在氫能產業鏈上,明天氫能也已完成從包括催化劑、質子交換膜、擴散層在內的關鍵材料,到電堆零部件,到電堆,到電池系統及零部件等關鍵環節的全方位卡位布局,技術專利達110項。
應用端,搭載明天氫能燃料電池系統的燃料電池汽車自去年12月底投入示范運營以來,平均每臺累計運行超過4萬公里,并且每月仍以7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整體運行可靠穩定,期間無任何功能性故障反饋,全程平均燃料消耗為4.5kg/100km,表現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自2017年初成立至今,四年間,明天氫能在電堆、系統技術及自動化生產上已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并且均已實現完全自主,這在國內實屬少見!
速度驚人的背后,王朝云一方面歸結為當地的政策土壤。“早在2018年,六安市就將氫能產業作為振興革命老區的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強力推進。”王朝云表示,六安市后來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規劃,也是國家經濟交流中心從“將六安成打造全國知名的燃料電池自主創新高地、高端制造基地和多元應用試驗區”出發而親自制訂的高規格產業規劃。
另一方面,是明天氫能本身腳踏實地、默默耕耘,以敬畏之心推進產業縱深發展的初心。
“在國家還沒出臺推進氫能產業發展政策前,我們就已經建了加氫站,也建了萬套級工廠,我們至始至終都是奔著真正的產業化去推進發展的。”王朝云告訴高工氫電。
王朝云推進的整體思路是:先全力以赴保持技術的領先和發展的高度;再適度有步驟地推進市場化。
如何保持技術的領先?以明天氫能發布最新一代自主技術80kW電堆為例,明天氫能在掌握該產品批量生產工藝之外,還依托于中科院大化所在質子膜燃料電池技術,已使該產品的體積比功率密度超過3.0kW/L,接近3.5kW/L。豐田汽車同類產品的功率密度為3.1kW/L,二代產品功率密度為4kW/L。
“我們認可豐田汽車的產品,出于對技術與科學的敬畏,所以我們一直對外稱金屬雙極板電堆的功率密度為3.0kW/L,甘居第二。”王朝云“抱樸守拙”。
具體在自主研發的雙極板、膜電極、系統等產品上,明天氫能也無不以精益求精的專研推動產品的迭代升級,保持技術的領先性,“比如雙極板,公司雙極板壽命已經達8000小時,下一步計劃分步驟向1萬小時乃至更長時間的壽命長邁進;搭載我們系統車輛按國家規定運行滿3萬公里就可有補貼,我們的目標是30萬公里!”
“做產業要講深度,做技術要講高度!”王朝云表示。明天氫能在通過深入到各細分領域拓寬做產業的深度,通過不斷提升產品性能和技術水平成就做產業的高度。
明天氫能激光焊接生產線
為什么明天氫能要在關鍵環節上勤勉耕耘,悉數卡位?背后有什么支撐?
行業處于發展初期,同行之間防范比較高,就造成了雙極板和膜電極不匹配,雙極板、膜電極和電堆不匹配,電堆和系統不匹配等問題。明天氫能通過整體一體化推進希望消除上述問題,達到一個更好的匹配狀態。
明天氫能做的是企業,更是產業的未來。該公司背后強大支撐是,中科院大化所、同濟大學、衣寶廉院士工作站(明天氫能于去年4月成立),以及一批國際國內一流專家的大力支持。“我們不是孤軍作戰。”王朝云自信滿滿。
明天氫能豈止是不孤單,加上六安人作為“紅色革命傳統老區”骨子里不畏艱難、敢于拼搏的那股勁兒,這家企業背后站立的是國內氫能產業“朋友圈”的半壁江山!
目前氫能示范城市群申報大戲唱起,在這一過程中,有的企業勢必會趁勢崛起,有的企業也可能因各種原因被拖垮。這種背景下,擁有情懷與信念,過硬的技術實力以及各類資源的明天氫能當然能夠度過“黎明前的黑暗”,并完全有望在激烈的競爭中大放異彩。
實際上,鼓舞了整個產業士氣的明天氫能又比誰都懂氫能產業,并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冷靜與清醒。
針對現階段很多企業的迷茫與焦慮,王朝云表示,“從事氫能行業是場耐力賽跑,‘細水長流’才能持續發展,現階段正是積蓄力量的時候,底子打好了,后面的日子就好過了。”
在明天氫能,他告訴高工氫電,因為公司核心團隊都是實業出身,這樣的團隊對成本控制、能耗控制以及經營費用的控制已經成為一種職業習慣。反應到公司運維,就是持續健康有序發展;反應到產品上,就是高品質,低成本,用更少的資源解決更多問題,并達到更好的效果。
“以獎代補”新政攪動行業風云變幻,于燃料電池產業而言將起到什么作用?企業的機會在哪里?王朝云的認識同樣高屋建瓴:將能起到科學普及、產業推動和統一認識的作用!
他表示,一個產業如果沒有國家戰略上的統一是危險的,“以獎代補”即是國家站在頂層設計的角度展開的一種布局。從目前各地積極申報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各地陸續出臺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政策,以及企業本身積極布局的效果看,這種布局的引導效果非常明顯。
“國補給的錢并不多,但所能起到統一認識,夯實基礎,認準方向,堅定意志,全國形成合力的作用來推進這個產業,這才是最重要的。”王朝云表示。產業發展速度的快慢,并不重要,正確的是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情,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
而對于今年以來氫燃料電池產業的整體運行,他表示可以從喜憂兩方面看。
喜的是,產業已經出現越來越多如明天氫能一樣深耕于產業的企業,同時在國家政策扶持下,資本力量涌入這個產業,產業整體上在快速壯大。同時,車輛示范運行數量在迅速增加,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特別是自主國產化均取得明顯進展,成本也大幅下降。包括人才方面,原來不少優秀人才對氫能產業的未來看不清方向,現在隨著政策日漸明朗,已經一批有著很好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加入到這個行業中來。
但大浪淘沙,泥沙俱下。整個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還帶來一些負面現象:吸引了大量投機資本;重復投資;盲目追求市場化規模;部分企業急于求成,產品缺少驗證就慌忙推向市場,容易對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產生傷害。
“喜憂七三分,喜可占到七分,關鍵是看未來。”王朝云非常樂觀。他樂觀源于,明天氫能憑著對工藝與產品的極致追求,已經為整個產業的強大輸入了一股澎湃動力,逐漸成長為帶領整個行業蓬勃向上的“參天大樹”。